我与地坛中的人物形象

《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是无私、深沉、伟大、坚强。

作为残疾人的母亲,是一个只有付出,注定没有回报的母亲,所以,她有艰难的命运,注定是活的最苦的母亲。但是,她不幸命运低头,用毫不张扬的母爱默默支持着儿子,所以,他不但像其他母亲一样关爱儿子,而且更是一个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还具有坚韧的意志,不悲观失望,用自身给儿子树立了一面乐观面对人生的旗帜,她本身就是一曲普天下所有母亲的伟大赞歌——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儿子的一生就是自己的全部。

《我与地坛》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母爱的光辉,犹如冬天的太阳,穿透阴霾破空而来,照亮你人生的希望。

《我与地坛》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思想的力量,犹如黎明的颂歌,扫荡黑暗,欢呼光明,激活你沉睡的梦想。母亲,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以她的苦难和智慧,以她的刚强和至爱,为史铁生,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悲壮而辉煌的生命之歌!每个人都有脆弱与强大两面,强大如史铁生,也有在失去双腿想要自杀的意图,脆弱如史铁生,也有生生用笔撞出一条道的决心与勇气。他在地坛为失去双腿怅然过,为母亲累年找寻担心愧疚过,为自己的前途迷茫过,也在这里收获了美妙的爱情,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地坛,在这里,你可以释放心中隐秘,你可以似庄生梦蝶一般。

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两部分内容看似不相关,其实贯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②为什么出生。③怎样活。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坛则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在这里“我”也思考了两个问题:①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②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两部分于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对照母亲苦难坚强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不仅如此,作者在结尾处还用这样的语句将文章两部分结构融成一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因而这篇文章尽管篇幅长、容量大,行文奔放洒脱,却不失严谨,充分显示了作者结构行文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