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灭亡的原因

三篇文章在许多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

一是在“喻今”的具体内容上各不相同,也即文章的立意存在差异。贾谊意在总结秦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为西汉统治者提供前车之鉴,因此文章确立的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杜牧旨在以秦王朝奢侈速亡为戒给唐敬宗李湛敲警钟,因而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而苏洵意在批评北宋对契丹和西夏供奉不当,因而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二是引述史料,各有侧重。三篇文章虽然都是引述的秦国由兴到亡这段历史时期的史料,但由于立意的不同,因此在史料的引述上各有侧重。《过秦论》重在从秦盛衰兴亡的过程中探讨秦灭亡的原因,因而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秦国灭掉六国的过程及统治全国的武力措施,以突出其武功的显赫;略写其灭亡过程,以强调其不施仁义灭亡的迅速。《阿房宫赋》重在揭露秦的奢华是其灭亡的原因,因而用铺陈的手法详细叙述秦宫的宏大和宫内生活的奢华,以突出其生活的腐败。《六国论》主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因而引述史料多从六国方面着笔,从六国赂秦互丧与秦国坐地收利的对比中突出了赂秦的危害。

三是叙、议安排,各有特点。《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在结构安排上,是先引述史实作论据,用主要篇幅叙述了秦由弱到强、由盛到衰 、由兴到亡的过程,只在结尾一段分析了秦朝速亡的原因。由于前面叙述的史实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为后面的分析论证打好了基础,使后面的结论有水到渠成之妙。《阿房宫赋》在结构安排上与《过秦论》较为相似,也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的是在议论部分先概括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骄横贪暴造成的恶果,再进一步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最后提出后人应以秦为鉴的忠告,有振聋发聩之效。《六国论》也是篇史论,但更是一篇典型的策论,侧重于从政策和策略得失方面分析其利弊,以供最高统治者采用,因此在结构安排上是先提出论点,接下来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观点显豁,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四是文章语言,各具风采。《过秦论》虽是篇史论,但由于作者擅长写作辞赋,因此他的一些政论文章也有辞赋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陈上,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同义词,以及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姿态横生,议论恢宏而又深刻。如文章开头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并用了排比、对偶句及连用同义词,把秦孝公想征服天下的雄心渲染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