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学问的人打一成语

成语,是我国语言中最独特的词汇形式。一个成语包含着一个故事里的人物和一段历史。这些故事里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出来,表现了历史与现实当中所发生的事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我国,成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而著名历史学家汤用彤就是其中之一。下面我们来看他对成语进行了一番打卡和解析!

1、千年来的成语流传情况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描写诸葛亮的成语,比如:“先发制人”、“如虎添翼”、“出奇制胜”等。从三国演义开始,这个故事逐渐演变为后世小说、戏曲、影视作品中出现最多的词语。到了明清时期,虽然有很多虚构出来的“词语”,但还是有不少是出自三国演义当中,比如“草船借箭”、“借刀杀人”等。比如:“一箭穿心”是“马屁精”一词原意是“射出去”,在三国演义里却被演绎成了“箭穿心”,在水浒传中却变成了“箭穿肚皮”。再到清末之后,被误写成“人肉肠子”被后人恶搞成“人肉包子”等。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虚构出来的成语很有可能出自于三国演义和历史小说当中。

2、汤用彤先生对成语的见解

汤用彤先生对成语的评价是高的。他认为:成语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生活中是可以用的。而在生活中,则是不可以用的。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故事并不能完全表现人物性格,而且语言和实际生活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如果想要表现人物,必须用不同种类、不同体裁以及不同场合出现的不同词语来加以组合才能体现一种思想。就像一个人,你给他加上帽子,他才能把帽子戴上;你给他加上帽子,他才能把帽子戴回去;你给他加帽子,他才能把帽子戴回去。

3、汤用彤和朱光潜先生对成语的研究过程

汤用彤:朱光潜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发表了成语的来历一文,对成语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他是研究过成语发展史和文化源流、语词意义、字词用法、典故以及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为例的。汤用彤:朱光潜先生非常重视对成语的考察研究。他于1930年发表了词语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用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词源、训诂、字义、用义以及文化,对成语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他于1940年发表了语言词之辨析一文,认为词语是一个人说话时使用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