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与说明

桃江县桃花江镇城北中学 符艳芝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理解神话的现实意义。

2.初读感知,通过复述活动,让学生掌握复述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4.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5.写作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比较阅读,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2.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1.思考并理解神话的现实意义。

2.学生归纳总结学之所得。

课堂导入:

1.看图猜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2.了解神话。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古代神话。古人为什么要创作神话呢?

关于神话

3.你还知道哪些神话?(引出女娲造人)(板书)

一、初读 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准备复述故事。

复述要点提示:

女娲为什么造人

女娲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

女娲怎样让人繁衍生息

复述方式:

a.以女娲的口吻;

b.以女娲造出的第一个人的口吻。

指生复述,分别以不同的口吻,同学评价。

图片

二、比读 深研

这个有趣的故事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与《风俗通》比较阅读,思考探究。

俗说土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gēng)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1.袁珂写的《女娲造人》补充了哪些内容?删除了哪些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删除这个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女娲为什么造人;(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删除:具有浓厚的贫富等级观念的内容。

点拨: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要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你最喜欢作者补充的哪部分内容?细细品读这一部分,进行勾画旁批。

方法助读:旁批就是在阅读时勾画批注,可以是内容概括、相关联想、语句赏析、心得感悟、思考质疑等。

课文旁边就有旁批,我们来看看:第一个是内容提示,后两个是引发读者思考的问题。说明旁批有两种方式:点评式和提问式。

老师在阅读时也喜欢做旁批,例如:

课文:走呀走呀,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了。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子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子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批注:这一段文字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女娲的动作、神态和心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形象,显示女娲具有人的特性。

学生批注阅读,然后全班交流阅读的成果。

图片

图片

三、广读 提升

阅读其它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

在民族创世神话中,人的来源有卵生、葫芦生、石头生,以及从山洞或树木上出来的种种不同说法。瑶族神话《密洛陀》就是讲创造大神密洛陀在山上时,突然吹来一阵大风,使她怀孕生下九个儿子,后来叫九个儿子造人,他们用蜂蛹造人,九个月后“蜂仔”变成了“人仔”,婴孩吃密洛陀之奶长大,学会了讲话。长大后他们结婚,分散到各地居住。高山族神话讲述两位男神夜里并枕安眠,从膝部生出一男一女,从此繁衍人类。傈僳族神话描述人类是由神匠雕刻的木偶变成的。彝族与白族神话讲兄妹成婚生下儿子,繁衍人类。……

图片

【西方的神话传说】

据说,神·耶和华用五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第六天,上帝用泥土造人,在泥坯的鼻中吹入生命的气息,就创造出了有灵的活人。上帝给他起名叫亚当。亚当是世上第一个人类和第一个男人,上帝决心为他造一个配偶,便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肋骨,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上帝让亚当和夏娃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在伊甸园。后来,他们受到蛇的引诱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赶到了尘埃里。

图片

你还能补充吗?

图片

小组交流:

1.这些神话与袁珂的《女娲造人》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2.你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吗?

能科学地解释人类起源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3.思考神话的现实意义。

神话是古人因当时认知局限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类起源、自然现象等的产物,如今人类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更科学的探索和结论,这些神话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

神话借用大胆而奇特的想像体现远古先民强烈的探求欲望,表达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

师:人类对于生命起源和未知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息,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来获得。

图片

推荐同学们课外阅读:

鲁迅《故事新编•补天》、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

总结归纳,学有所得: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习要能举一反三。从今天的课堂学习中,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思考总结一下吧!(每人说一点,尽量不重复,老师板书)

结语:同学们,短短的4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课堂学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但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可以是无限的。让我们在课外开展广泛的阅读吧,我们的人生也会因为阅读而变得更加丰盈有力量!

课外作业:写作 创新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等,这都是袁珂的想象。假如是你,你会出于什么原因去造人呢?你能拿出比女娲更神奇的造人方法吗?

请你以“女娲造人新编”为题,大胆想象,创作一篇神话。

图片

【板书设计】

女 娲 造 人

袁 珂

读 学有所得(学生总结)

【教学设计解说】

部编版教材中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种类型,自读课文不同于教读课文,教什么,怎样教?这是我一开始就思考的问题。通过对一些相关资料的研究,我认为自读课文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阅读视野,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成熟、稳定的阅读习惯。所以,在自读课上,老师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生怎样阅读一篇文章,给出方向,给出问题,自求答案。充分放手,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女娲造人》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是袁珂写的一篇神话,比较浅显易懂,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表层的读,应该引导学生深研文本,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增加课堂阅读量,达到深度教学的目的。

基于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神话的魅力,思考并理解神话的现实意义。2.自读感知,复述故事,让学生掌握复述的方法和技巧。3.学习批注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思辨能力。4.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5.指导学生梳理课堂所学,使学有所得。6.写作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放在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这两个环节,教学的难点预计是

归纳总结学有所得,思考和理解神话的现实意义。

整个教案设计了三个部分:课堂导入、课堂活动、课后活动。

课堂导入用“猜”:首先用看图猜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神话这一学习内容。

课堂活动有三项:初读感知、比读深研、广读提升。活动一,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复述故事时,提示复述要点与复述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掌握复述的方法和技巧。活动二,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探究课文与《风俗通》的不同之处,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接着教给学生批注阅读的方法,深度解读神话内容,感受女娲人的特点及文中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养成批注读书的习惯。然后全班交流展示自读成果,既是思维成果的分享,又是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个环节下来,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语文素养也得以提升。活动三,拓展其它相关的神话,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还有西方的神话,目的是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增加阅读积累。课堂活动结束之后归纳总结的环节,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既是学习方法的归纳,也是思维的提升,学习效果也得到了强化。

课后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伸,设计神话创作。让学生打破已有的文字窠臼,另辟蹊径,假设自己是女娲来改编故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精神。

【课后反思】

这堂课的课堂容量有点大,需要学生参与和完成的任务不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个别孩子跟不上课堂节奏。在教学过程中,第一项活动的教学可以更紧凑一些,腾出一点时间进行第二项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最后归纳总结的环节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以便唤醒学生的记忆,归纳总结就能更加全面和准确。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在遗憾中改进,在改进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