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二课时

 一、创境导入,引出课题

  1. (课件出示、配乐)展示日出、日落图片、山川、河流和其他风光照片,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教师板书课题。

  2.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英国著名作家彼得·西摩的散文——《我们奇妙的世界》。(生齐读课题)。

  3.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奇妙。现在,我们再来跟随作者去语言文字中感受他眼中奇妙的世界。

  二、借助思维导图,厘清文章脉络

  1. 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奇妙的景物呢?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集体的智慧尝试绘制思维导图,把文中描写的奇妙的景物呈现出来。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单:

  (1) 组内推荐1名代表朗读课文,其余成员认真倾听,边听边圈画描绘的景物。

  (2) 小组内讨论怎么画这张思维导图,可以有哪些要素?

  (3) 讨论后,组长或组员代表完成思维导图,其他组员协助。

  (4) 一人代表小组准备汇报。

  2.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 选择一个小组(有条件的话,每一小组的思维导图都贴在黑板上),结合组内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汇报学习成果。

  生1:通过学习,我们找到作者描写了天空中的这些景物:太阳、云彩、雨点、落日的余晖、群星。

  生2:我们找到了描写大地上的这些景物——植物、水果、大树、蝴蝶、鸟儿、秋风、冰雪、小水滴。

  小组组长展示小组画的思维导图(图1),师生根据评比要求逐项评点。(抓住了主要描写的景物,按照作者描写的顺序,发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秘密……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像这样,利用思维导图便能把零散的内容串联起来。)

  4. 其他小组自我修改和完善后,教师追问:老师看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画导图的,大家看看天空和大地每一部分,又是分别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图2) (“天空”部分按照一天从早到晚的顺序,“大地”部分按照四季的顺序。)

  5. 小结:画思维导图可以用不同的图式、不同的角度来绘制,帮助我们厘清课文脉络,文章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