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注释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都异常严重的时代。1070年,王安石做宰相,提出了一些改良的主张,实行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曾三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王安石罢新法,恢复旧制。这封信,就是王安石对他的答复。谏议,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出谋献策的官。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

②〔某启〕写信人陈述以下意见。某,写信人的自称。

③〔蒙教〕受到(您的)指教,指接到来信。蒙,受到,承受。敬词。

④〔窃〕私下。旧时的谦词。

⑤〔君实〕司马光的字。

⑥〔游处〕同游共处。即交往共事。

⑦〔每〕时常。

⑧〔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这是因为所持的主张和方法有许多不同的缘故。操,持。术,这里指政治主张和治国方法。

⑨〔强聒(guō)〕(在耳边)硬啰唆。聒,大声吵闹。

⑩〔不蒙见察〕不能得到您的理解。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11)〔故略上报〕所以简单地给您写了回信。上报,写回信的一种客气说法,这里指王安石在接到司马光第一封反对新法的来信时的简短的覆信。

(12)〔不复一一自辨〕不再一件一件地为自己辩解。辨,通“辩”。

(13)〔重(chóng)念〕再三考虑。

(14)〔视遇厚〕(对我)高看、厚待。视遇,看待。

(15)〔于反覆不宜卤(lǔ)莽〕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草率。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即鲁莽,不仔细考虑事理,冒失。

(16)〔具道所以〕详细地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17)〔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君实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18)〔盖〕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表示议论的开始。

(19)〔儒者〕指读书人。

(20)〔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副)。

(2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和实都弄明白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就弄清楚了。

(2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现在君实用来教育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