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解读

中国人谦虚好学的传统,至少可以从孔子开始算起。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自己有了过错,别人指出之后,居然非常高兴,认为自己非常幸运。这种精神足可以为万世楷模,影响后人甚巨。

但自六朝以来,人们以名士风流为尚,古道不传,从师学习之风尚更是荡然无存。韩愈以恢复儒家道统为己任,他就必须在自己门下团结一批人共同从事这项事业。于是他不顾流俗的非议和讥笑,不断地和青年后学们交往,给他们以指示和奖励。《师说》就是针对世俗那些在旁边说风凉话的人的一个驳斥。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指出老师的重要性,必有师的原因,不从师的后果,层层推进。最后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令人信服,这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一种师道观念。

接下来作者开始针对现实进行评论。韩愈列举出两组截然相反的现象作对比:一个是择师教子与自耻从师,对于后者,作者感叹“惑矣!”一个是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对于后者,作者感叹“其可怪也欤!”其批判现实的态度极为明确。

文章最后以孔子为例,说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一种相当进步的师道观念,具有解放思想的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