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语文常识包括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体知识重点掌握的是: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详略;说明对象、特征、方法;议论的论点、论据、论证。文学常识重点掌握的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基本知识;课本基本篇目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化常识重点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日常生活经常应用的文化常识。

难点:

识记和分析

预习要求:

1、阅读中考指要,初步了解文学常识专题所要掌握的内容。

2、完成中考指要中的相关习题。

3、摘录疑难问题,准备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作家:孔子、孟子、左丘明、韩非、司马迁、陶渊明、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施耐庵、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等。

外国作家:安徒生、都德、契诃夫、莫泊桑、高尔基、马克·吐温、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2、了解文体知识(主要了解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及古代诗、词、曲等有关知识)

3、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古代重要的作品的有关知识(包括作品主题或故事主人公等)。重点了解的作品有:《诗经》、《论语》、《左传》、《战国策》、《孟子》、《列子》、《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著作。

4、了解并掌握初中课本中出现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有关知识(包括作品主题或故事的人物及主人公等)。如《分马》、《同志的信任》、《在烈日和暴雨下》、《变色龙》、《老杨同志》、《孔乙已》、《范进中举》、《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勒》

5、文体知识应重点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详略;

②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

③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

④应用文的格式、种类等。

6、文化知识应重点掌握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文化常识。

以上6条所涉及的语文常识需要朗读,不可忽视。

二、例题选讲:

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有些故事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B、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联系的,交错使用。

C、从文学常识的角度来看,《孔乙已》和《我的叔叔于勒》有三点相同:作品中的“我”都不是作者本人;都是短篇小说;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D、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人物;祥子是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人物;杨白劳是歌剧《白毛女》中的.人物。

分析:

本题以选择题型考查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由于四个选项涉及的考点面较广,考生平时若识记没有到位,就易选错。回答本题的正确方式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将四个选项横向比较,找出疑点,再确证。 C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B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要交代的是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背景等。

C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D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主要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需要一个集中的中心。

分析:

A项缺漏了“文学”,B项中社会环境描写是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是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自然景物。D要一个集中的中心。所以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