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优秀教案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1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1时。鲍照《拟行路难》108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108首中的第4首。 

三、朗诵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12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1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1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3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5、6句塑造了1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1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7、8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7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8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1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1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1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1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1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1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1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写1篇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