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创新型课堂

《包身工》创新型课堂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包身工》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引导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一、"包身工"的内涵。

二、叙事方法的学习。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

二、关于《包身工》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6发表。全文记叙了二三十年代几个纺织女工的艰难生活,反映了国民党统治之下人民经受的苦难,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三、文体简介

报告文学:

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四、课文分析

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是什么?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甲、社会背景恶劣:

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乙、工作性质恶劣:

"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协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协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丙、待遇恶劣:

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丁、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戊、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五、语言特点

1、找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

2、对语句归类分析。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