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800字作文

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主义与同时代的诗作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内容,情感充沛,想象奇特,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推到了一个绚丽无比的顶峰。

《蜀道难》为李白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沿用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即事成篇,虽然仍在写蜀道之难之险,但内容以及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又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也抒发了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的感慨。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孟棨在《本世诗·高逸》中说“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自此,李白的名声就在京城传开了。据考,李白出蜀被召京是在天宝元年(742年),而贺知章告老还乡是在天宝三载(745年)。如此推算,《蜀道难》大致为李白在天宝初年所作。

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由秦入蜀的路线,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现将其分为三部分来分析一下内容大义: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极言蜀道之难。诗人开篇以蜀地方言的三个惊叹词“噫吁嚱”引出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危乎高哉”拔地而起,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诗人从古老的传说“蚕丛及龟凫”落笔,追溯了蜀秦隔绝的漫长历史,来表现开国之难,蜀道来之不易,更加突出中心词“难”。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极言蜀道之险。此部分重在写山势“险”,大胆夸张,通过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冲波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善飞的黄鹤尚不得过,猿猱发愁攀援,青泥岭百步九弯,行人在高处伸手可摸星辰等景物事件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同时诗人笔锋一转,反问出新的意境,把读者带入一个荒凉的境界,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这部分“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一句与李白的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化用同样的意境:“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第三部分“剑阁峥嵘而崔嵬”到结束,极言蜀地地势险恶,不可久留。“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峻,诗人说守卫如不是自己亲信,就有可能变成害人的豺狼,因为他们可以凭借险恶的地形发动叛乱,残害百姓。“一夫当关”以下四句,是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鸣》中的句子:“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这首《蜀道难》“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但我觉得这最后一部分,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从自然环境写到社会人生,赋予“蜀道难”的主题以政治的内容,是有所寓的,既是在写人生仕途路之难行,也是在写国情之险恶,百姓生活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