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人生感悟

我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很难做一个清晰的描述,因为她本来就遗世而独立,宛若飘渺于天际的仙岛,远而朦胧。同样的,她的作者张若虚也不似其他名家那样有较多的资料可参考研究,没有较多的其他的作品来做整体的联系认识。

但就这样一个朦胧的人,却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也正因为这样一个朦胧的人,写出了“以孤篇盖全唐”的作品。

她是一首七言歌行,是旧题乐府,她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同样她也是一首宫体诗,不同的是,她不同于以往宫体诗那样“没筋骨、没心肝”。相反的,她一改宫体诗的“虚伪、不自主”,而后“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铺平了通向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她完成了“宫体诗的自赎”。

她在艺术表现上,真正做到了情景的完美融合,好似在夜幕月色下在江面起舞的天外飞仙,轻灵飘渺。在“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的朦胧空间里,伴着若有若无的花香轻轻袭来。想想吧,那轮在江面倚着的明月,缕缕的春风,还有那远在故园高楼的思妇和背井离乡的游子,轻轻的融合在一起,在那散发空灵的美和宇宙无尽的哲思。

诗人像屈子一样,向宇宙发问,却不需回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懂,我自懂得,你无需作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光阴流转,永恒的宇宙,浩渺的空间,和人间万物一切有限的生命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对比。

诗人的情思由近及远,诗人的感悟由浅到深。这单独拿出来随处可见的春、江、花、月、夜的单纯意象,却由诗人的哲思串联成了一副朦胧的意境美图。此时这些单纯的景象不再单纯,颇有一些“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韵味儿。

她是有音乐美的,我很怀疑她的作者是天外来客,若不是,那这样变幻莫测的美人间怎能得?她的音乐美,似乎是随着诗人的哲思与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融合相互碰撞而流露出的天然美。不是激昂的,没有铿锵,有的只是如水般低洄,缓缓流淌,沁人心脾。一切都是很自然的。这种音乐美宛如江面上轻盈起舞的仙子拂起了一层水汽做成的柔纱,使她更朦胧更悠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