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古今词义的变化

“禽”,古时候可以泛指一切飞禽走兽。传说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发明了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叫“五禽戏”。五禽者,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看吧,五禽中四种都是走兽。到了现代,禽只剩下了飞禽、家禽的意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像一座宝库,吸引现代人去寻宝。如果想要追溯历史,就要理解古人说话行文的习惯,最好再了解一下古今词义的异同。在词义演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两种现象,分别是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

词义扩大是指,一个词汇随着岁月的流逝,涵盖的意义或意思范围扩大。

杜甫写过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很多人把这句诗理解成了,高门贵族家中的酒肉都放臭了,平民百姓忍饥挨饿甚至会在寒冷的冬天冻死。如果理解了“臭”字在古代的含义,就会明白,正确的解读应该是朱门酒肉的气味,酒肉是什么味道?当然是香味啦!不懂词义缩小,就会犯下望文生义的错误。

了解了词义扩大与词义缩小,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不会闹笑话。知道了古今词义的变化,为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