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和屈原

《楚辞》的主要代表作者是屈原,从汉代开始,研究屈原和注释《楚辞》的作品就已然很多,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的研究观点,甚至对立,对屈原的评价也就各有褒贬。

可能大多数人熟知屈原是因为端午节,各地至今都有端午划龙舟食粽的民俗活动来纪念屈原。然后对于《楚辞》,除去专业人员,普通大众却鲜少有人深入研究,作为先秦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徐志啸教授认为《楚辞》承《诗经》之余绪,又独创一体,别具一格,是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楚辞十讲》这本书,徐志啸教授较全面且分层次的给出一个整体的读书轮廓,深入浅出,读者更容易理解内容并且读书过程中不枯燥。

先从楚辞生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深入,讲曾经落后的“荆蛮”到强盛“楚霸”的过程,交代了时代人物背景,和屈原的关联,参考文献考究有出处,推断有依据,将“荆蛮”演变“楚霸”的历史过程合理的展现给读者。再深入讲解楚地文化的综合产物,涉及到巫与神鬼、以及楚人更加宏观难得的宇宙意识,也提到了楚歌、先秦散文和其神话传说。

如果说前面的讲解是为了引入核心内容,那么接下来对屈原的细致讲解,会将带读者更加靠近伟大而又真实的屈原。屈原的思想应是受到儒家及圣贤的影响,徐志啸教授认为屈原也不是一个纯儒家学者,他有着自己独立发展的风格:“虽取熔经义,亦铸伟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