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什么时候完成

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吴艳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空间站计划在2022年建成,2022年之后空间站会按照任务要求进行建造,并且在2023年将进行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以及空间实验室、应用舱3次发射任务。届时,中国空间站将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空间站核心舱在轨运行,第二阶段是核心舱与货运飞船组合体在轨运行。2021年6月15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一次组合体飞行任务。这是神舟系列飞船第五次成功发射。吴艳华介绍,自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组合体飞行任务以来,中国已连续14次搭载各类航天器对空间实验室进行飞行任务支持,也为后续空间站研制积累了丰富经验。

1.我国空间站有哪些技术特征?

吴艳华介绍,我国空间站是在空间站技术基础上研制的,由航天员长期驻留所组成的空间站。它主要由核心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航天员可在其中生活和工作长达15年以上。我国空间站将成为我国自主可控和长期有人照料的载人航天器平台。他表示,它在设计上将采用独立控制、系统集成、自主快速定位等先进技术,确保航天员在轨飞行和开展实验等任务所需的航天员支持条件。

2.为何要选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思路?

答:从1978年开始,党中央***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心中国天宫空间站项目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开展空间站建设是实现国家航天强国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实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迫切、空间应用前景广阔。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由实施期转入建设初期阶段,必须进行充分论证、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随着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及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也需要重新进行总体和系统设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思路提出了203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的宏伟目标。

3.中国空间站将采用什么样的组合体?

吴艳华介绍,空间站组合体由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手控交会对接平台组成。其中,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将进行手控交会对接支持和管理等工作;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继续在轨提供支持和管理服务。中国空间站采用两舱构型,分别是核心舱和实验舱。核心舱呈长方形,长约13.5米,宽约6米,结构形式与空间站类似;实验舱呈圆形与空间站基本一致,长约14米,直径约4米,结构形式与空间站基本一致。将在轨运行超过6个月的实验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轨道舱、资源舱。其中,轨道舱和推进舱作为主要承运工具,将为空间站提供源源不断的推进剂与能源;资源舱作为实验舱主要运载工具,承担着与核心舱交会对接、维修维护以及空间站交会对接所需的物资补给等工作。

4.中国空间站运行需要哪些核心舱来支持?

吴艳华:核心舱是空间站在轨运行的“大脑”,在完成组合体飞行任务中负责核心舱在轨参数管理、轨道维持、人员管理等功能。它是太空中一座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特殊建筑物,也是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最重要的地方。空间站将有2个舱段构成,其中包括2个核心舱和3个实验舱。在空间站运行过程中,2个核心舱都会对相关飞行任务提供支持。为提高中国空间站在轨飞行期间空间实验能力和保障人员安全,未来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将进行至少2次组合体发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