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堂,唐称龙泉寺、大历禅寺,万佛龙泉宝殿,是一座明代无梁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房山区河北镇万佛堂村云蒙山南麓。

▲图:北京房山万佛堂

万佛堂建于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713—755),初建时被命名为“龙泉寺”,后改称“大历禅寺”,寺院几经兴废,到明万历十七年(1589)重建,并将寺旁岩壁上名为“万菩萨法会图”的唐代汉白玉浮雕镶嵌移入至殿内墙壁上,并将法殿更名为万佛堂。

万佛堂,全称“大历万佛龙泉宝殿”,其建筑雄伟,为三间无梁砖石结构,歇山顶,灰筒瓦调大脊吻兽,汉白玉石拱券门,上有浮雕,雕刻的飞禽、花卉十分讲究。万佛堂门楣上嵌有四周浮雕莲花瓣的石匾,上书“大历古迹万佛龙泉宝殿,大明万历己丑(1589)春吉日重建。”万佛堂因为唐代石雕“万菩萨法会图”而得名,这幅浮雕的艺术技艺及观赏价值让人叹为观止。

▲图:万佛堂、孔水洞与塔

万佛龙泉宝殿内三壁嵌满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镌刻的“万佛法会图”汉白玉浮雕。正中雕释迎佛坐像,两侧雕分乘狮、象的文殊、普贤菩萨,前后还有天王、神人、侍佛者等,或双手合十,或献花荐宝,形态不一。其中西南壁伎乐天浮雕最为精美,天人持各种乐器作弹奏之状,肌肉丰满,形态自如,是唐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图:大历古迹万佛龙泉宝殿

唐大历年间(766—779)兴建龙泉寺时将“万菩萨法会图”石雕嵌于寺旁岩壁,在明万历十七年(1589)被移入万佛堂内。这幅石雕位于万佛堂的正面和两面山墙下端,由三十一块长方形的汉白玉浮雕组成,嵌满殿内三壁。

▲图:明万历重修大历古迹万佛龙泉宝殿碑

南山墙的浮雕画面正中雕有释迦牟尼坐像,神态肃穆在举手说法;两侧文殊、普贤及天王、神人护持。天王、伎乐等诸神均雕刻精美。画面向两侧延伸,十方诸佛分层次布满石壁,真是万头攒聚,出没于山川云气之间。

正面佛像的背景是翻滚的云浪,苍茫的海水和飘扬的长幡。伎乐天人有弹琵琶、吹笛箫、持拍板、奏箜篌的,仙乐飘绕,飞天散花,真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显示出我唐代石雕的高超技艺。如今大殿已经重新修过,但石制的窗棂上还留有古时的墨迹,让人不禁浮想当年。

万佛堂下有孔水洞,原为一岩溶洞穴,洞内有泉,水势汹涌。洞壁存有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刻经和隋唐时代雕像。刻经大部溺于水中。洞附近小岗上有一座辽代华塔和一座元代砖塔,华塔上有“咸雍六年”、“寿昌七年”等题记,为探讨我国华塔出现年代提供了实物资料。

▲图:万佛堂孔水洞

万佛堂建筑在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北靠大山,前有流水。昔日“房山八景”有“孔水仙舟”,孔水洞是云蒙山南麓的一座天然溶洞,因为洞口由人工砌筑,幽深难进,而洞内有水,乘舟而入,犹入仙境,故名“孔水洞”。

孔水洞泉水甘甜,四季不枯,雨季汹涌奔流,溶洞往里逐渐下倾,至20多米处被水淹没不能前行。洞内石壁上刻有经文和佛像,依岩开凿共有6尊,与云岗、龙门石窟相似,推测系刻于唐代,石面多已漫漶,洞内曾出土唐代金龙及动物化石、铁器等。

洞上石壁有两个佛龛,佛龛下的岩壁上有隋大业十年(614)刻经和金大定年间(1161—1189)的题记,佛龛内的浮雕佛像从其造型特点看也应为唐及唐代以前作品。孔水洞也可以称作为房山石经早期的刻经地点。解放后,孔水洞被改作防空洞使用,并在其顶端刻有五角星与“常备不懈”的字样。

▲图:万佛堂花塔

万佛堂孔水洞附近还有两座佛塔,分别位于房山区磁家务矿区内万佛堂村西的孔水洞两侧,被当地人俗称为“花塔”和“龄公和尚舍利塔”。

花塔建在万佛堂孔水洞北侧上方岗台上,始建于辽道宗咸雍六年(1070)或以前,花塔坐北朝南,高约 20米,其砖砌八角形须弥座高约5米,砖砌塔身平面八角,四个正面各设一拱券门,券门两旁及其上为砖雕佛像和天王力士像,其余四个侧面为砖雕直棂假窗。

塔身上部砌出两跳斗拱以承托塔檐,塔檐之上为锥体形花束塔身,因装饰巨大莲花瓣,恰似一朵莲花,故名花塔。塔身的每层塔龛都砖雕有单、双层亭阁式小塔和狮、象等动物图案。塔刹由八角形刹座和宝珠组成。此塔身上刻有“咸雍六年”(1070)、“寿昌七年”(1101)等题记,是我国古塔中早期花塔之一。

▲图:万佛堂龄公和尚舍利塔

龄公和尚舍利塔建在万佛堂孔水洞东南平地上,建于元代,高约18米,这座八角形七级密檐式砖塔,塔座为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上方用砖雕三层仰莲瓣承托塔身,塔身为八角形,四个正面有拱券门,四个侧面有假窗,假窗上部为挂云。塔身上部为七层密檐,塔刹已毁,此塔已倾斜,堪称中国斜塔。

1979年8月,万佛堂被列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