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0分钟试讲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意象、由景及人的过渡)

2、进一步明确“意象”及其作用

3、明确本诗的艺术特色并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导入:

我们知道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为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那么中国第一首白话文诗歌呢?是胡适先生的《蝴蝶》: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回。

剩下另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同学们也许会惊异于这首诗文学性的匮乏,甚至感觉这不是一首诗。这首诗选自诗集《尝试集》,与诗集相对应的是“尝试”二字。作者在尝试什么?为什么要尝试写白话诗呢?用胡适先生的原话来说是:“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以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当时,胡适先生从西方接受的新的文化思想决定他目光的前瞻性,所以他刻意想摆脱旧诗体的束缚,想写出真正自由体的白话诗。虽然如此,但是咱们还是能从刚才这首《蝴蝶》上发现旧诗体的痕迹,比如它还是以五言为律,还有压着an韵等。所以胡适先生对他的《尝试集》这样评价: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但是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因为缠过脚的妇人永远不能恢复她的天然脚了。言辞中对自己诗作中留下的新旧时代交错的影子感到很是无奈。

如果是胡适先生的《尝试集》可以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新诗纪念碑式作品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诗集《女神》。本堂课,我们一同走进诗集《女神》中的名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同感受新诗的魅力。

简介:

有一个词叫做“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一篇作品,还需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他的笔名沫若两字来源于他家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两水交汇处就是他的家乡了。咱们听过用“鲁郭茅巴老曹”来排名这些大师级的现代作家,足以见郭沫若先生的成就。

他是我国现在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他还在考古学和甲骨文的研究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书法也大胆创新,“中国银行”这四字就出自于他手下。

他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到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

介绍完他本人后,说一说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咱们都知道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具体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精神”追求“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受“五四精神”影响,《女神》这部诗集诞生了,它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九、十月之间,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郭沫若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作者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惊天的巨浪,作者感受到了什么?我们一同朗读这首诗。

鉴赏:

只读一遍,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作中的激情,这也是郭诗的特色,有人把他成为“火山喷发式的情感。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谁立在地球边上?地球边上是哪?放号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时无法领会本诗的内涵,不如咱们通过找意象来明确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前三行诗中出现了“白云”,它的状态是“怒涌”“怒”字加强了白云的动感,“北冰洋的晴景”是“壮丽“的,一个“晴”字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蓝天白云、海天一色的万里晴空,雄伟开阔,“太平洋”要将“地球推倒”,太平洋属于地球,却要将地球推倒,作者极力用夸张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呦!”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前边写的是景,这句话中出现了人物“我”,引来了“我”对这景色的感情,所以这句话起到了由景及情的过渡作用。咱们也可以从“啊啊”重复的感叹看出作者此刻的心情澎湃、慷慨激昂。

在后三句中,作者所着力描写的中心意象是什么?是力!整首诗由景及情,其实就是一首“力”的赞歌,那么这个“力”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力是一个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表面上是洪涛流动奔放的力量,内在上是“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所以咱们就明确了“毁坏”、“创造”、“努力”的深层含义。作者运用了排比以及复沓的写法,加强了诗歌的节奏和气势,最后一句“力的绘画”是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前文用了仰俯结合来描写;“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白云怒涌的比喻;“音乐”“诗歌”是声音;“律吕”是节奏。可以说是由远及近非常有层次感。

所以再回到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太平洋北冰洋尽收眼底。“五四”浪潮的波涛汹涌,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他如巨人般立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放声呼唤、纵情高歌,为“五四精神”而呐喊。这首诗就是那种向旧世界、旧传统、旧文化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艺术特色:1、想象奇特

2、强烈的抒情色彩

3、语言形象生动(人格化)

中心思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