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学术范围

《乡土中国》仅有十四篇文章,但是却描绘出了生动而贴切的中国传统形象,对很多问题他以精辟的见解和恰当的比喻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乡土中国》成为一本既反映中国实际状况,又具有理论深度的著作,在中国的学术界具有比较大的影响,成为许多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必读书。费孝通的生花妙笔更令《乡土中国》中的文章精彩纷呈,通过《乡土中国》,可以加深对中国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在讲述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差异时,费老从“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角度进行比较。可见“差序格局”在“乡土中国”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乡土中国》指出,中国人传统的社会网络是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人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在这样的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圈子的中心,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仿佛扩散开来的一个个圈子,体现出社会关系的亲疏程度,这就是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而,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差序格局的中心理论就是: 以己为中心, 推己及人, 以亲属关系的亲疏差别为范本投射到一切社会关系中, 演化为以血缘和从血缘推广出的地缘关系为主要社会准则处理人际关系、配置资源。

乡土中国既有的秩序、伦理、习俗和价值观念,在强大的“现代”面前正在悄然崩解,在文化的意义上,它正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精神破产过程中,一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无辜无助更无奈。

《乡土中国》描述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无讼”的社会, 因各人在乡土环境下彼此熟悉,“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 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又因为差序格局的无限伸缩性, 导致整个乡土社会自有一套价值判断体系,觉得借助外在强制力量而打官司,于人于己都是丢人的事,即使出现严重问题,也是求助于一乡长老调解,到了最后就算不得不对簿公堂,负责裁定的也是带有浓重家长性质的“父母官”。

《乡土中国》这本书中提出和论证了“差序格局”等有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

这本书是进行社区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的著作,代表了费孝通早期社会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变为社会结构的分析。

在该书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