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反映了什么

包身工反映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人们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热爱中国共产党。

《包身工》描写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与中国的“带工老板”(一种封建把头)勾结,使用包身工的情况,这是半殖民地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最能反映中国人民惨遭三座大山压迫的状况。夏衍在工人的帮助下曾深入工厂,掌握了有关包身工的较丰富的材料,用包身工生活、劳动中的具体事实描绘了这惨绝人寰的罪恶制度。其中还突出地表现外号“芦柴棒”的一位女工的遭遇,虽然着墨不多,因为有了一个典型性的人物,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报告文学因为要迅速报道事件,有时反映生活易流于表面。

它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包身工”们每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叙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中适当穿插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批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