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竹节人》所在单元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单元导语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一则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强调了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由浅入深,慢慢琢磨,必能达到一定的造诣。 《竹节人》是一篇散文,共29个自然段,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特别是通过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这一童年趣事,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进而产生强烈的继承情感与动手制作的冲动,有效体现出“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第一课,《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豁、凛”等16个生字,随文读准20个难认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

3.在阅读中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语文学习要素。

【重点、难点】

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做好衔接

1.《竹节人》一课从记叙的内容上看,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这四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2迷上竹节人;3—7制作竹节人;8—19斗竹节人的乐趣;20-29老师也喜欢斗竹节人。)

2.本节课要完成的三个任务是什么?

3.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了第二个任务?

二、自主选择,完成任务

1.选择任务:上节课我们完成了任务二,还有两个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那么,怎样完成这两个任务呢?我们来看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样交流的,读一读。

出示 [课件]:

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可以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 经过、结果。

2.交流方法:你想完成哪个任务?打算怎么读?

3.自主学习: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任务,老师给同学们设计了表格,填一-填,做一做。

出示 [课件]

三、交流分享

1.谁愿意做竹节人的传承人,向大家来介绍竹节人制作指南?是怎么完成的?学生交流补充。

出示 [课件]:

2.老师与竹节人有怎样的故事呢?学生交流补充。

出示 [课件]:

3随着时代的发展,竹节人在材料和做法上也有了改进,我们一起看看竹节人制作的图片。

4.我们都可以做竹节人传承人,课后试着做一个竹节人。

四、谈收获,总结阅读方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阅读方法?

2.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向我们介绍了阅读文章的方法:阅读任务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但不论带着哪一个任务来阅读,都应该这样做:首先认真审题,找出任务中的关键词;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内容;最后细读相关内容,归纳出答案。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能用到我们学的这些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