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揭露战争的危害,控诉战争的罪行,我们阅读的作品多是从战争正义方受害者的角度来写的。但是我们很少去考虑过那些施害方,他们在战争中有怎样的精神世界,有无遭受灾难,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境况。如果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对这场战争就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的恰是敌对阵营中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二、明确学习重点

1、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2、体会作者反对战争的主题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请复述故事情节,填充下面的空格:

“我”是一名_________,受了____伤,但“我”始终想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才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又是一名________,“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确认:这里是“我”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重)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此时的“我”“失声呼叫”等。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此时的“我”“惊骇万状”“感到有什么东西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等。

四、细部揣摩

1、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我”又为何不敢马上确认这就是自己的母校?

(教师指导:艺术学校——战争——战地医院)

(1)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①对学校生活的向往,以前生活混混噩噩,不知道珍惜,但在法西斯的蛊惑下,内心充满这矛盾。(对门房的认识,牛奶的回忆)

②在战争的环境下,艺术的缺失

③对比讽刺的运用。本无关的东西被战争拴到了一起,学艺术的学生在自己的艺术学校,在自己的宣言下被截肢。对战争的思考,对战争中艺术的思考。

(2)不敢马上确认这就是自己的母校:

①他的伤势太重,有可能是神志不清而产生的幻觉,不能确认。

②他不敢面对过去,不敢面对或正视他所曾经拥有的健全。

2、选择文本中“我”在母校生活的细节填空并体悟:

别说再用“我”那双手去绘画去写字,就说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已经成为了永远的不可能,如果“我”还能活下去的话,这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悟:战争留下的不仅是_______________ ,更大的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别说再用“我”那双手去绘画去写字,就说再跑到楼下去喝一杯牛奶、去违禁抽一支烟,再说厌你,这些已经成为了永远的不可能,如果“我”能活下去的话,这些就是“我”一辈子的奢望了。

体悟:战争留下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创痛,更大的却是心灵上的巨大阵痛!

五、深入探究

这篇小说是写一个伤兵在诊治途中的所思所想,那么小说的题目为何不与这个士兵直接相关,却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题?

教师引导明确:

①夸张效果,表现法西斯的欺骗性

②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无知,容易被鼓动,缺乏自主性,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③通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与当时的情形的对比,讽刺了法西斯的残忍,利用学生的无知让他们充当炮灰

④设悬念,让读者去找出谜底

六、小结

在战争中,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最应该关注的是战争的中的人,特别是他们在战争中被扭曲的心灵急需得到救治,最需要帮助的不是恢复被战争所摧毁的建筑,而是遗留下来的人的心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滑稽的缩影,是悲哀的明证,是命运的捉弄酿成的悲惨,而这种悲剧又不止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的。我们从这篇文章里,能否感受到不幸,体会到悲哀和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