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孩子写读后感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读后感?书上给出的定义是:把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的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读后感,顾名思义,读了之后才有感,所以第一步不是去写,而是去读。读什么呢?怎么去读呢?可以让孩子回忆一下以前读过什么书或者什么文章是印象深刻的,可以拿过来再读。如果想不起来,可以让孩子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或者文章,一般有兴趣的书,她会愿意去读,也会有更多的感想。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这样有助于稍后与孩子的交流和讨论。

很多孩子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基本说不出来什么感想,你可以引导孩子从“印象深刻的人物”、“被触动的内容”、“获得的道理启发”三个方面去引导。

1.问人物形象。可以问孩子故事中都有哪些人?你对谁印象最深?是什么让你记住这个人的?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小人鱼。要展开说,越具体越好。你要注意,是引导孩子说,而不是我们告诉孩子,当然了,最后我们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帮助孩子拓展一下,但最终还是引导着让孩子自己说出来。我们说的是我们的,孩子自己说出来的才是他的收获。

2.问情节内容。问孩子哪些内容和情节触动了他?读到这些内容和情节时,你的感受是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是否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等?如《祖父的园子》中,我跟着祖父学种菜的温馨情景。

3.问道理启发。问孩子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有什么样的启发?如《铁杵成针》揭示的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引导,孩子就会对这本书或文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接下来就是帮助孩子捋顺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了。先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印象最深的内容。这里的简单介绍是要求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大量的摘抄原文。

再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两种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

写读后感的方法和思路简单讲就是“概括”加“感想”,但是这里啊,有一个比例的问题,很多孩子写读后感都是摘抄多感受少,往往前面很大的篇幅都是在摘抄课文,几乎占了80%,结尾写了几句感受就结束了,这样的文章显然不符合读后感的要求。读后感要以感受为主,“感”的内容要占80%,“读”的内容概括占20%,这个比例一定要跟孩子讲清楚的。

也不见得前面写内容概括,后面再写感受,可以边叙述边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