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和其他观后感

《十八岁和其他》观后感

高中那时读书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才刚刚接触文学两年不到,有太多鼎鼎大名的作家等待我去探索,我不停地读书写文章,仿佛自己真的能更靠近巴尔扎克或者托马斯·曼,挺自大疯狂的。

读到《十八岁和其他》,我才仿佛听到了同样的声音。我也想去读《静静的顿河》(至今也没读完),我也想去读《草叶集》(仿佛也没有读懂),我也想在夜里一直一直读,直到外面天都亮了(后来我终于在读《奥勃罗莫夫》的时候完成了这个心愿)。现在回想的时候,读书像是我的逃离,隔绝的堡垒,或者干脆就是证明自己在精神层面超过别人的手段。那时候也没想太多,我只是个喜欢读书的人。

喜欢做一件事,那就用心做。

读书哪有什么尽头?我现在抽空读两本书,写写自己的感悟,那就算是个美好的时光了。现实说你要去交际,去交朋好友,去交错觥筹。我想也对,谁能在这个世界上孤独一人呢?不断与其他人产生联结和关系,然后才能更好地行走在这个五光十色又偶尔无聊的世界上。那这样下来,也不见得有读书的时间和精力。

有人又要辩,人家总有时间读书和发展自己。我也不否认。写一篇几百字书评,就是读完了一本书。但是从老派的文学阅读过来的我,总觉得这其中有点怪怪的(只有哈罗德·布鲁姆式的读书才行)。

我自己这些年读书,很少写书评。读过就读过了,忘了再重新读一遍。之前几年,假期里我都会重读很多书,近几年没什么心态了,越长大越颓废了。但是,“读书最乐”仍然是奉的观念。这词就出自《十八岁和其他》,它让我不断回想十年前是如何专注纯粹的读书,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十年之后,我用它命名了我自己的专栏。算是某种怀旧吧,也算警钟长鸣。对于其他人的十八岁,从广义上讲,既是一种心态,无论你是何种心态,何种反应,他始终会来的,也终将会逝去,无论有千言万语,无论你如何煞费苦心的去表述,都不是重要的,不过有一点一定要记清,要好好珍惜他,欣慰十八岁只有一次,多一分,少一秒,都不是他……如果你十八岁,希望你现在惜时如金,努力学习,积蓄人生的能量;培养自信心,坦然面对各种挫折;培养坚韧的毅力,永不放弃梦想;保持乐观向上的豁达心态,用热情拥抱生命;学习如何爱与被爱,了解爱的真谛;学习礼仪,培养优雅的风度;掌握经济知识,学会理财;学习各种自我保护知识,学会保护自己

我真希望能保留下那份纯真啊,要一份纯粹的热爱。如果我的骨子里真的有那种老灵魂,那我会感到稍微欣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