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写作手法

运用悬念写作手法。

《驿路梨花》全文以“我”与老余的见闻为主线,渐次铺陈故事发展的脉络。夜行深山,出乎意料发现茅草屋,屋外种植梨花,而屋子空无一人,引出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一座没有人的房子,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悬念设疑,让读者继续往下读。

《驿路梨花》的叙事结构,一波三折的悬念布局,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文章一开头,深山月夜,梨树林边,“请进”两个字,为小茅屋蒙上神秘的面纱。从开篇设悬“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接着,瑶族老人的出现,可能是小茅屋主人;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可能是小茅屋主人,最后才道出故事原委,小茅屋为解放军所盖。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由初次误会、再次误会、最后亮出结果,环环相扣的悬念,给读者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阅读快感。

《驿路梨花》结尾同样使用悬念写法。“我望著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于这一结束语,作者并未直接指明“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而是通过意味深长的悬念,让读者自己思考,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一切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在文章的结尾,利用悬念法收束,彰显了“艺术上的留白”特色。通过“留白”手法,故意不说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去感受欲言又止的深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