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异同

同: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相同之处。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

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游褒禅山抒发尽志、尽物、尽力无至可以无悔之叹,借古书之不传议深思而慎取;苏轼的《石钟山记》写景之余,叹郦道元之简,笑李渤之陋。姚鼐《登泰山记》写了泰山的位置,登泰山的经过,泰山观日出,泰山其他古迹,泰山的自然环境,只采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未见一字抒情、议论之语,无有纯净、寂静心境不可能如此。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该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