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2000字论文

1835年, 马克思到特利尔中学学习, 期间用德语完成了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当时的阅卷老师称:“思想多样, 精彩有力, 值得赞赏。”其校长威登巴赫阅读后称赞说:“此文以其思想多样与架构缜密而备受关注。”年仅17岁的马克思, 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进行了严谨的推理和深入的思考, 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见解。虽然此篇文字距今已经180多年了, 但对现代青年学生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

一、青年学生要冷静思考和认真选择职业

马克思在文章开头提出, 神会助人于社会中选取一类最适用其自身, 并可使其与社会转变得更为高尚的地位。该种取舍便是人比其余创造物更加杰出的地方。通过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范围和选择能力, 提出人区别于动物, 是因为人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 且能够使人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然而, 人类此种取舍“同时也有几率泯灭人的一生、毁坏其全部规划并让其陷进不行中的可能。因此, 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1]因此, 青年在进行职业选择时, 要慎重地进行考虑、仔细地研究, 不因为虚荣心的引导, 不因为名利的诱惑, 而是发自内心地对这份职业充满了激情和干劲儿, 不能草率地作出决定。青年所选择的职业对他的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不进行慎重的考虑, 就有可能会破坏他的生活,毁灭他的计划, 并使其生活不幸福。

文中提出的要慎重而理智地选择职业, 对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指出, 我们所以为是灵感的内容很可能瞬息产生, 也有几率转瞬而逝。或许,我们所幻想的内容并未产生, 我们的情感开始激昂, 我们开始异想天开, 我们所狂热追寻的是我们自认为神给予我们的目标;然而, 我们朝思暮想所获取的内容很快便被我们嫌恶———也因此我们的整体存在状况也会被泯灭。由此可见, 现代青年选取职业时唯有仔细思考所选取的职业能够为自己带来真正的鼓励, 是内心真正想要的选择, 而不是一时的兴趣或激情所致。但是, 当前大部分青年学生在就业之前往往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不够了解, 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 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考虑不够周全, 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就业而就业,没有考虑到这份职业能够为自己带来什么, 也不会考虑自己可以为这份职业带来什么, 这样的心态往往导致他们轻视自己所选择的职业, 进而影响了人生进程。因此,青年学子选取职业时需整体考虑自身的专业特长与优势, 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走向做完整而合理的规划, 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只有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 才能引导鞭策青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适应职场的能力。当然, 青年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可以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走向, 自身的兴趣变更, 对自我认识的加深, 对实践的不断摸索练习等来不断地修正, 从而最终使他们在选择职业时,能够理智选择和顺利就业。

二、青年学生要选择最高尊严和臻于完美的职业

“倘若我们的生活条件允许我们选取任意一类职业, 那我们便能选取一类能够带给我们崇高尊严的职业, 一类建设于我们笃信其正确的思想认知上的职业, 一类可为我们供给更加宽阔的场地给人类工作, 并可让我们自身逐渐逼近共同目标即趋向完美境界的职业”。[2]在青年马克思眼中, 在冷静的思考和慎重的考虑后, 要选择一份热爱的职业, 同时, 为这份职业而奋斗的时候, 也要考虑到我们的体质是否能够长久承担这份职业, 如果不能, 在工作里所收获的快乐便会逐渐减少, 虽然忘我的工作精神能够时刻勉励我们, 但这种激励并不能长久持续, 勉强下去只会影响到自身的积极性。如文中所说:“倘若我们选取了自己不可胜任的职业, 我们便很难做好它, 很快我们就会出现消极思想, 并说服自身, 我们为无用之人, 为不可能完结自身使命的社会公众。”[3]

因此, 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青年应选择最高尊严的职业, 因为尊严可让人变得更加高尚、让其所有活动与努力均具备相应高尚品格的东西, 也是让其接受公众敬佩且较众人要高的东西。只有从事这些能够给我们尊严的职业, 才能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如鱼得水, 进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就会更加努力工作, 更加珍视工作,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从事的是有失尊严的职业, 这份职业就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 就有可能压垮我们, 使身心都受到伤害, 进而有可能威胁到社会。

青年学生选择能够让自己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和臻于完美的职业, 才能够保证其职业走向具有长期性, 而不是因为一时的热情或者虚荣心选择职业。“我们的体制会经常威吓我们, 但是谁都不可以蔑视其具有的权利。当然, 我们可以超出体制本身约束, 但若是如此, 我们便会以更快的速度累垮;在这种状况下, 我们便是盲目地将大厦建造于松软的土壤之上, 我们的一生也将转变为精神准则与肉体准则之间的不幸争斗”。[4]青年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除了要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外, 还要综合考虑身体素质。只有具备强健的体魄, 或者即使不够强壮, 但至少选择的职业不会耗损自己的身体。“倘若我们顾虑全面, 倘若我们的生活条件允许我们选取任意一类职业, 那我们便能选取一类能够带给我们崇高尊严的职业”。[5]尊严是最能够使人高尚起来, 使人的活动和努力具有崇高属性的东西, 能够得到他人的赞赏和钦佩。因此, 青年学生尽可能选择可以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和臻于完美的职业, 只有如此, 在工作的过程中, 才能饱含热情地从事所选择的职业, 为了职业贡献自己的特长和精力,可以持续获得别人的尊重和钦佩, 进而持续修正自身行为和职业作为, 以使自身可以配得上所选择的这份职业。

三、青年学生应把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择业的主要指针

青年马克思指出, 选取职业期间, 我们需要遵守的主旨是人类幸福与我们本身的完美。马克思认为, 如果一个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自己, 那么他有可能具有很高的成就, 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但他却不可能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人, 因为历史告诉我们, 伟大的人物, 他们工作的目的都是高尚的, 都是为了全人类的。如果我们能够选择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的职业, 那么就可以不被各种压力所压倒,所感受到的就不是自私的乐趣, 而是为了全人类奉献而感到幸福。在文章中, “青年马克思深入探讨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人类价值的有机结合, 表达了现代青年特别是高等院校毕业生面临择业期间不可单单狭隘地把自我价值展示看作是仅存目标, 需要更多地考虑其社会价值,换句话说便是自身在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和全人类上的贡献值”。[6]

马克思认为, 青年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只是为了自己, 而应该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这个选择的方针对当代青年学生选择职业有着指导意义。在文章里, 马克思指出, 人类幸福与本身完美性可统一在一起, 人类唯有为造就他人的完美与幸福而工作, 其本身方能达成完美。“这里面蕴藏了个体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有机统一, 在明确了‘让人类与其自身趋向高尚’作价值目标的条件下, 利他与利己便不会产生矛盾, 双方并不是非彼即此的联系”。[7]青年学子个人价值要融于社会价值整体实现过程里。但是当前社会上的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的倾向, 选择工作时会偏重福利好、薪酬高的职业, 区域会偏向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城市, 而较少考虑中小城市或者西部城市。偏向于把物质待遇和工资福利作为择业标准, 而较少考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 马克思对于职业选择的主要方针可以引导青年学生在工作选择上要兼顾社会责任和自身的发展, 只有选择为了人类幸福的职业,才能具有崇高的理念, 才能在工作中拼尽全力, 取得更高的成就, 成为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