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批注赏析

老舍的《在烈日与暴雨下》写了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及周围人的苦苦煎熬,主要讲三点:

第一点,本章主要讲的是烈日和暴雨。写烈日的时候,先从大杂院写起,说这里的孩子们在六月里会干什么,大人们会干什么,然后慢慢聚焦到祥子身上。

当然这一过程也顺带把虎妞和其他人带出来了。最后聚焦到在烈日下拉车的祥子。写暴雨的时候倒过来,先聚焦到祥子身上,通过他的感受写出暴雨的淫威,等到祥子回到家后,就写雨后大杂院的忙碌。

这样,实写大杂院的时候就是虚写祥子,实写祥子的时候就是虚写大杂院,受到了虚实相生的效果。

第二点,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表面上是在与天搏击,实际上是在与自己搏斗。(他坐着没事可干,“不,他不能服软”)他决定去跑一趟:“……假若拉完一趟而并不怎样呢,那就证明自己的身子并没坏……

但是有一处地方提到,祥子不记得有过这么热的天: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他就想到是自己的身体不行了,祥子完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许杰在《论〈骆驼祥子〉》中说:“如果不嫌吹求,我却觉得老舍在性生活的描写上,他的用力,似乎还过分了些。”“人力车夫不能成家,已成家了负担就更加重,生活就更加苦,也是对的。但是,这却不能完全落在性生活方面。”

“我们不晓得老舍这样强调性生活的描写,究竟是什么意思?”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又把祥子的性的问题突出出来。好像性的问题是祥子堕落的主要原因,其他问题只是来激化这一问题的。

在祥子西绪福斯式的挣扎中,把他击垮的就是性问题。叔本华认为,生命是意志的客体化,一切复杂的意识活动,其基本课题总是满足需要,而需要是在健康上和身体的生存分不开。

第三点,老舍写极端化的自然用的词也是极端化的。比如写热的时候,“都”“每一个”“每一种”来反复突出这种极端的效果。在暴雨里,雨是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里是路,……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开始,祥子拉车,跑在北平的大街小巷,他是脚下有路,心中有路。

此时,在暴雨里,虽然路还在脚下,但是心中的路已经茫然,“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以至到最后,脚下无路,心中无路。

同时,在烈日和暴雨下挣扎的祥子,让我联想到摩耶幕纱下的人生,想起叔本华把人生比作灼热的红炭所构成的圆形轨道的比喻。所以把这段看作对整个摩耶之幕下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我想也未尝不可。

老舍在写骆驼祥子的时候,当时在英国教授中文。他品着咖啡,坐在英国的洋房里,跨越时空,依靠自己的想象力,描绘了北京的走卒贩夫的生活。

老舍使用的中西结合的笔法,勾画出一幅奇异的幻想画面,毫无逻辑,但充满激情地深深地控诉了整个国民政府。

然而每个社会都有走卒贩夫,也有达官贵人。老舍所做的,是无逻辑地控诉推翻满清统治的国民政府,让国民政府在处理内忧外患中,更加不和谐更加混乱。

老舍为激起社会底层走卒贩夫的不满和愤怒而不遗余力。然而不满之后呢?老舍从来不去考虑这样的事情,左翼作家从来不考虑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