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因为从小喜欢读史(相对于其他类书籍)的缘故,这本《激荡三十年》确实对我胃口。该书从1978年国家作出改革开放决定以来一直写到了2008年,这三十年是是去旧迎新的三十年,是风起云涌的三十年,是大浪淘沙的三十年。

在这一整部气势恢宏的企业史中,以改革为主线,同时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如今新闻中处处可见“深化某某体制改革”的字眼,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改革都是一帮政治精英一起开会决定的,其实不然,改革往往都始于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直到势头无法抑制了,才由中央进行顶层设计,试点再进行推广。我们现在的许多制度,在当时看来都是错误的,比如现在的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当时那是会背上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的,亦有许多企图改变所有制结构的企业家因此遭受重创。

国有企业改革从两权分离到所有制结构的改变,离不开勇于突破体制的人的努力,以邓公、朱总理为代表的中央层面领导人,以吴仁宝、袁庚、任仲夷、项南为代表的地方层面领导人、以年广久、步鑫生等为代表的企业家,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等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邓公在对某个不符合现有法律规定的事件时的表态,大意是“先等等,先看看”,这个表态就耐人寻味了,通常来说对不合法的事应当是立即否定,而邓公却没有那么做,但他也不明确支持,这个我觉得就有点中庸的意味在了。一旦邓公表示积极支持,那么民间便会掀起惊涛骇浪,改革进程过快,会触动利益既得者的神经,招致对改革的反对声进而阻碍改革进程,正所谓“温水煮青蛙”也是这个道理。这时候就很考验底下的官员的办事能力了,先任由小面积的违法事件继续发生,此时一般做违法事情的都是一些胆子大的人,尚不会蔓延开来,再让学界对违法事件进行讨论,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再由中央出面进行顶层设计。

在这三十年中,诞生了许多民族企业家,也确实为我们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时一众企业,包括柳传志的联想都靠“贸工技”的模式来经营。联想以市场换技术,通过在国内销售国外的产品来获得国外的技术,引进国外的生产线。这种经营方式是保险的,因为技术投入的不确定性很大,一旦技术攻关不成功,企业便会陷入经营困境,但这也造成了我们大部分企业技术能力不强的弊病,所谓的中国制造只是占据了供应链的加工环节,所含的附加值极小。我特别钦佩的就是任正非,他带领的华为走的是“技工贸”道路,坚持投入技术研发,在看过《任正非正传》后,真的是对华为早期的那种狼性文化肃然起敬,那种苦、那种艰辛、那种毅力、那种奋斗才成就了如今的世界通信巨头华为。

现如今我国的互联网行业非常发达,阿里、腾讯两大巨头跑马圈地,股价只有更高没有最高。这部分得益于94年我国才接入互联网,而那时候国家对于所有制这个问题已经放开了,直到1997年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阿里创立于1999年,腾讯创立于1998年,此时的马云马化腾无需考虑产权问题,他们是幸运的,不用像海尔的张瑞敏一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用专注于自己的业务,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又提供了他们成功的土壤。

还有一个中美对比我觉得很有意思,美国的富豪大都是互联网行业的,而中国却有许多地产商。互联网行业是创新行业,像网购、社交媒体等确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地产商说实话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影响不大。在该书中提到了一套房子的成本中建筑成本的比例很低,房价存在大量的溢价,造富了众多地产商,这也反映出我国在高速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房价实在是高的离谱,这和地方政府“钱少事多”转向土地财政也不无关系。

最后想讲讲一群在改革中被打压的人。“温州八大王”因开设私营工厂而被冠以投机倒把罪被捕,而后才平反。温州抬会是温州民间金融的前身,村民们将钱存在某位可信的人手中,然后收取比银行高的利息,抬会则通过贷出存款而获利,随着经济快速成长和资金供求失衡,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现象,最终某抬会负责人郑乐芬被以投机倒把罪执行枪决。唏嘘!如今温州的私营模式已经过实践检验而被认可,民间借贷虽有风波但仍在蓬勃发展,例如P2P模式,国家也正在出台政策进行监管。我的观点是邓公的一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凡是对社会有益的模式,都不能扼杀,但新事物的出现到成熟总会有一个过程,就像证券市场刚建立的时候也是乱象丛生,庄家操纵股价(虽然如今的资本市场也没能做到市场化,所以注册制还很遥远),政府不能管的太宽,一切交由市场来决定,政府最好是引导的角色,就不要瞎掺和了。

《激荡三十年》看完三点感受:

1.改革是循序渐进的。

2.未来是属于勇于创新的人。

3.资本狂欢,人要有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