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天空听课记录

拉萨的天空优秀评课稿:  《拉萨的天空》一文,文章短,内涵深,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拉萨天空独特的“蓝”。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建构文本的意义,老师在教学中几点做法值得学习。一、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老师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在低回的音乐背景下用自己饱含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老师要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二、在平等的对话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课上老师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在这里教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教师的适时点拨、激励,有效地煽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与教师对话,生生对话中,不断实践着思维的碰撞,不断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认识。  教师还采取引读、自读、范读、齐读等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悟,以读抒情。  最后教师再次运用多媒体展示拉萨不一样的天空,让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  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传统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当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为他人的视点所唤醒,这样才会产生新的思想,才会出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样的对话才是真实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