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都强调了什么

《论语》是孔子核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很多关于人格修养以及学习态度方法的建议,对于个人人格的形成以及学习方面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所以两者都强调了人格修养的重要性。结合文中的句子,可以知道如何去做才能养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品性。

原文: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诫子书 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