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对人才的看法300字

马说对人才的看法300字作文:

众所周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他在等一个被发现的机遇。很显然,我们大多数人也缺这样一个机遇,一个被发现,被认可的机遇。机遇固然重要,但是当机遇到来时。你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见过的奋斗,再好的机遇,也不能让一个平庸的人成为千里马。

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人在等待,机遇是变得庸庸碌碌,我们应该真是奋斗的意义,努力把自己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用担心自己是不是人才,真的伯乐会认出来的。

机遇来了,需要奋斗,机遇走了,更需要奋斗,一个得不到机遇的人,不会因为他不奋斗而改变现状,而一个得到机遇的人,也不会因为他不奋斗而比那些奋斗的人过的更好。

奋斗和机遇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用自己的奋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机遇。如果没有伯乐,我们就做自己的伯乐。当我们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就可以创造自己的机遇了。

总之,没有奋斗就没有机遇,没有记机遇我们就要更加奋斗,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的作品非常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40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本文中心思想: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写作特色:

1、《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的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

重点语句赏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赏析: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赏析:“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阅读理解题: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答案:(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

2、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3、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那么该怎样对待千里马呢?请用文中词语回答。

答案: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