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文化常识整理

1、列举多种例证:事例、设例、语例。

(1)事例:以羊易牛

说明齐宣王具备仁心,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兴起不忍之心。

(2)语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齐宣王引用诗句称赞孟子知道自己心意,并令他有所感悟。

(3)设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说明齐宣王虽有仁心却说不能行仁政,不是做不来,只是不肯做。

(4)设例:为长者折枝。

说明齐宣王“功不至于百姓”非“不能”,而是“不为”。

(5)语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展到治理国家。

2、采用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

(1)以“见舆薪”、“举一羽”比喻保民。

喻意是:保民是轻而易举,力所能及的事。

(2)“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

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3、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

(1)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3)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

4、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气势。

排比: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对偶: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5、因势利导,措辞委婉。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他根据对方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后说明事理。

6、层层递进,论点明确。“保民而王”,然后逐步解说,借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其有“不忍之心”;再从“恩及禽兽”推论到“恩及百姓”,只是“为”与“不为”的分别;最后解说“王天下”的道理。层次分明,由浅入深。

7、类比推理。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