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读后感

1、这篇散文以肖邦与故园的关系为线索,开篇紧扣题目,介绍肖邦故园的过去与现在,伟大的音乐艺术,又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文章最后又回到故园与肖邦音乐艺术的融合中,以二者融为一体作结,结构完整而严谨。

2、散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且生动形象。但是仔细读来,这种描写完全是为阐释音乐形象服务的,不少地方就是把音乐艺术转化成了文字艺术。例如第7自然段写故园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是为了表明“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文章最后一部分为了表现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融为一体,对一年四季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而描写用的主要手法是通感,几乎对每一景物的视觉、嗅觉形象,都用听觉形象来比喻。例如:“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等等,还有不少。这里,作者刻意用形象阐释景物和音乐艺术二者的融合,所以作者说:“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