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文学批评

《白杨礼赞》是由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于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茅盾还是社会活动家、文学评论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是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他四处讲学时的所见所闻,使得他认清了重庆及延安两个政党的巨大差异,意识到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紧紧的将普通农民凝聚在一起,是民心之所向,是能够给全国人民给中国带来希望和未来的政党。他由衷的想歌颂共产党的功绩,然而当时言论不自由以及政治迫害的社会现实使得作家们无法直抒胸臆,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这篇明则赞美白杨树实则赞美共产党的传世之作应运而生。通过使用象征的写作手法,赞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团结一心,不畏艰辛,英勇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此文一经发表,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全文从头至尾未现共产党这个词,但对文学人十却不言而喻,心知叶明,激励了无数的进步人十。

张培基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及教授,一生中佳作无数,更是将自己毕生的研究精华与学生们分享。若说茅盾的散文是受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采用含蓄的手法,那么张先生的译文则是受了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散文在所有题材的文意中应属他的最爱,读散文更是一种享受。在张先生看来,“搞翻译纯粹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是翻译自己喜欢的文章,翻译那些感觉起来"非翻译不可'的文章”(刘银燕48)。在当代翻译界,西学翻译作品很多,似乎是当今的主流,而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则鲜有人问津,因对于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译者而言,若想用地道的英语传神的翻译中国文化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其英译散文集的问世丝毫不逊干原作的影响,"它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典型实例”,亦“为外国人研究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鲜活的思想铺了一条近路" (朱曼华61)。其中,《白杨礼赞》的译文炙人 ,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读英文原作,丝毫看不出是翻译的痕迹,更使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品味中国

散文的优美成为一种可能,为张扬中华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