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云雀教案自我反思

有点困惑《云雀》一文以诗一样的语言歌颂赞美了法国国鸟云雀的乐天、勇敢精神,文本语言很美,也倾注了作者对国鸟云雀的深厚感情,极富感染力。但,细心的人会发现,法国现在的国鸟不是云雀,而是公鸡。这个问题如果课上不明确,课外知识积累不多的六年级学生可能就会根据课文认定云雀就是法国国鸟,而这在现在说来就是错误的知识;如果给学生指出,云雀现在不是法国国鸟了,会不会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异样的情绪,从而影响对文本语言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呢?思来想去,我觉得知识、信息还是应以准确为主,所以还是要明确,但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来明确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呢?困惑!

有点得意经过反复考虑,终于设定了一个环节:在导入新课时,用几幅国鸟的图片,配以相应的.“某某国国鸟”的文字说明,在云雀的说明中我加了几个修饰语:“曾被古老的法国高庐人尊为国鸟”,“高庐”就地域作限制,表明是高庐地区,与现在的法国区域相区别,“古老”就时间作限制,表明是以前,非现在;“曾”对状态作限定,表明是曾经,与“现在”相别。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易于明白:本文是特定时间、地域的产物,从而为后面理解文本打下基础。另外,这本身也是一种语文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修饰限定成分的作用。既解决了矛盾,又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和课堂上的引导效果让我有点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