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属于什么文体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名著。1947年出版,这一年费37岁。这是一本解读农耕文化下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书,处处充盈真知灼见。一种沿袭已久的社会文化形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随着政权和制度的变化而消失,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很大启示意义。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讲究长幼有序,为什么故土难离还要落叶归根,为什么是礼俗社会,为什么是熟人社会,为什么乡间重语言不重习字,为什么攀交情重关系不重权利和契约,为什么会形成单系(即父系)亲属原则,为什么农业民族受游牧民族侵略是个不断的历史,为什么这样的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为什么一代朝廷新立会先让民休养生息后又会开疆辟土、筑城修河却又弄得国力衰败,等等。在费的笔下,均有解读。

这本书可感性强,非常好读。书中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前面的有些章节看起来,甚至有点像小说,即使是后面的章节,说理的成份多,也决无深奥的语言,而且处处用于阐释实有的现象。比如,他说教授的孩子识字多但下乡捉不了蚱蜢,而山村的孩子不识字却善捉蚱蜢,各有各的得意聪明处,这是由不同的生存环境所致,不能说识字的就一定比不识字的聪明。由此渐渐引述到了乡间的人为什么重语言不重习字。这是不是会让人读起来就会觉得很有趣呢。

想 了一下,此书似可这样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实有的事和现象;第二层是据事而发的道理;第三层是一个丰厚的多方面的学养的支撑,这个第三层几乎全在后台,你看不到,却能从选择的事和他阐发的理上感觉到。整个全书,我记得只有一处是引述他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其他引述也不多,如有引述也仅作为材料使用。所以读下来,会让人觉得很实在。

从此书后记中,可以知道费孝通有过留学经历,研修过社会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学问,但最终能让他写成这样有实证有趣又充满真知灼见的书的,是他反复不辞艰辛到乡间考察调研的经历,那还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因为和他到广西大瑶山乡间考察溺水而亡的。而那些貎似平常人人可见却大有道理可讲的事,才是他真正研究的对象。

此书的内容,最初是他多次讲课的内容,随讲随写,又成了发表的文章,再修改而成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