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读通、读熟课文。

2.疏通理解前两段文意,并感受祖国风光的美丽。

教学重点:疏通理解前两段文意。

教学难点: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简介作者

1.屏显课题,直接导入。

2.解读“记”及题目:记,古代一种文体,通过记事写景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题目可以理解为“记叙醉翁亭”。

3.简介作者。

提问:为什么这座亭叫醉翁亭呢?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结合易错难读的字词齐读全文。

2.指出本文篇幅长,本节课重点学习前两个段落。

3.疏通理解前两段落。

(1)理解“环滁皆山也”——环,皆,山,判断句板书:山

(2)理解“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其(代滁州的),壑,尤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林茂密、幽深秀丽的地方

(3)“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出于,潺潺,泻板书:水

(4)理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靠近,在水源边)(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啊。)板书:亭

(5)理解:作亭者谁?(建造)名之者谁?(命名)

自号醉翁的缘由:(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6)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饮酒上,而在欣赏秀丽的山水之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三、以读代析,品读课文

1.朗读第一段:内容读懂了,我们还要读出语言的味道。变形第一段,以一种自问自答自得其乐的语气读第一段。

2. 理解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有句话更为耳熟能详,即“醉翁之意不在酒”,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后,联系作者当时处境和心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现在含义(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

3. 指导第二段朗读方法:对偶句“日出……云归……”读得节奏鲜明,富有跳跃性,散句就可以读得从容舒缓了。(可链接录音前两段—红色圆点)

四、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五、课堂结束语: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欧阳修其人,他曾经屡遭贬谪,但《醉翁亭记》中的欧阳修不仅不失意,而且还自得其乐。醉翁亭的风光令人陶醉,“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情怀更令人敬佩。那他是怎么“同其乐”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布置作业:熟读成诵前两小节;结合注解查阅工具书,预习课文的后两小节。

板书:醉翁亭记

欧阳修

写景:山——水——亭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抒情: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