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海力布案例分析

《猎人海力布》案例分析:

一、学习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学习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3.了解民间故事的相关知识,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这块石头是猎人海力布变的。

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变成了一块石头呢?请大家来看一看这个故事吧!(动画欣赏)

整体感知

1.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

经过:海力布得到了龙王的宝石。

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自己变成了石头。

2.文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写下来吧。

3.从使你感动的地方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海力布是个乐于助人,有舍己救人品质的人。

分析人物

1.当海力布从鸟儿那里听说“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这个消息时,“他急忙跑回来”告诉大家。

这说明海力布是个心中有他人的人。

2.当乡亲们听了海力布的话,谁也不相信时,“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

可见海力布为乡亲们的安危十分担忧。时间就是生命,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

3.海力布别无选择,他只有把从鸟儿那里得到的消息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在危急时刻,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海力布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是何等可贵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啊!

4.这篇民间故事赞美了海力布的什么品质呢?

这课赞美了海力布为别人着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5.海力布的故事多么感人,你们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指导:(1)叙事要清楚,交待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可以脱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文中的重点部分可以用上书上的词句。(3)讲故事要有表情、有感情。

延伸拓展

你还读过哪些感人的民间故事?不妨讲给伙伴们听。

《猎人海力布》教学反思:

新课程新课堂的目标似乎是很明确的,那么这些目标都能真正实现吗?我时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就拿《猎人海力布》一课的教学来说吧。备课时进行了充分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其中有一条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想一想:自己打算从课文中学习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学。当时我想,这个设计是否太活,太难以控制呢?假如学生提出的要求太多,怎么完成后边的教学步骤呢?提的要求太少,又拿什么去补充这个时间空档呢?既而又想,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感悟这个民间故事的叙述顺序,感悟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个设计也许能达到目的。于是就把这个想法提出来与几个同年级的同行的商量。他们都同意这个设计,同时指出,只要能突破这个重难点,学生提的越多,说明他们参与得越深入。我也想,教学在此时不应该太注重时间框架的约束,万一在一节课内完不成,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另外安排时间补上,或者压缩一些其他次要环节。

课堂上果不其然,学生们的发言犹如开启了的闸门里的水,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各人有各人的目标,一会儿谈了一大堆。我略一分析,有简单的,有复杂的。简单的如:要理解字词。因为同学们有预习的习惯,字词问题已经解决,这个环节可以免。于是就要求大家只把遇到的好词佳句记下来即可。一个同学说“我要向海力布学习”。我补充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海力布是个舍己为人的人。”“海力布是个有同情心的人。”“海力布是个热心助人的人,”“海力布是个一心为他人的人”“海力布是个不贪财的人。”你一言我一语,都能说得有根有据。

有一点十分肯定,过去我们的教案设计已不能满足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要想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有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就必须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关心的话题。所以从备课上看,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课堂教学时更要注意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情感体验和思考过程等等。总之,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是一堂好课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