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600字

我的家乡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所以文化遗产众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气势宏大、震撼人心的秦腔了。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流行于我国的西北陕西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梆梆子”。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和秦腔结缘很早,小时候家的附近经常会有一个秦腔戏班来演唱秦腔,所以我看过许多次秦腔演出。刚开始我并不喜爱秦腔,可爷爷时常会带我去听秦腔。我当时十分困惑:秦腔咿咿呀呀地,一句好半天拖拉着唱不完,一曲唱毕,我连大意都不知道。动不动就歇斯底里的梗着脖子吼,震耳欲聋地,听着就心烦意乱。为什么爷爷还那么喜欢?所以每次看戏时我都会跑来跑去或者东张西望。直到一次,戏班子的演员又吼了起来,竟然激动地将麦克风甩到了一边,但他的声音却一样响遏行云,高亢嘹亮。于是小小的我被震撼了。不只是为了那声音之大,而是我感受到了他周身因为对秦腔的热爱而迸发出的强烈火花。那时,对秦腔的不解与偏见荡然无存。我突然明白了秦腔是多么值得人们去热爱的东西!它是一个在八百里秦川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剧种,凝聚了无数代陕西人的热血与活力!从那以后,我渐渐了解并接纳了秦腔。

这个奔放的戏剧,坚守着与秦川大地相协调的格调,坚守着与秦砖汉瓦相匹配的古老,坚守着与陕西人相一致的厚重。秦腔属于并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无论时日如何变迁,这种唱腔终不会泯灭!母亲特别不喜欢农村,觉得那里脏,环境差,人也坏。可是父亲却希望以后可以在农村养老,因为他觉得那里空气好,人也和善,觉得那里是他的根。我想了很久,觉得这可能和我母亲心性不开阔,而我父亲比较开朗有关。在《秦腔》里赵宏声对夏风说过这么一句话:“心性强的人不轻易得胃病。”在农村里必须得心性强,不然好容易气出病,甚至是自杀的。

在书的末尾,贾平凹说要以这本书为故乡树立一块碑子,他是如此地爱故乡。可是他所爱的那个故乡已经不在了,他也不会再多回那个故乡了吧,故乡也只是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