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教学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一、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二、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学习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三、阅读课文。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标出重要词句。

二、以下生字和新词要会写并懂得意思。

擅长--指在某方面有特长。田畴--田地等。簇拥--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卫护着。踏青-- 一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遒劲--雄健有力。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出现的寒冷天气。长途跋涉--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三、整体感知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茂。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请同学们思考,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3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了《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作者张泽端的生平。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内容。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四、探究课文

1、作者是用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采用了空间顺序,文中的“画卷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2、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看第四句话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请同学回答。

明确:不能。“可能”一词表示推测、估计,意思是说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时间不确定,如果去掉就变成了肯定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与原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3、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同学回答。

明确: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清明上河图》的长宽加以说明,让读者对这幅画的规模有直观的了解,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齐读第五自然段,看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在这段话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简明扼要地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作特点,在段落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5、请同学们读第四、五自然段,看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回答。

明确:作者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候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的繁华热闹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