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读后感

社会变动分为“社会继替”和“社会变迁”,二者同时存在。

“社会继替是指人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

继替就是继承接替,父母经商,子女继续经商。继替意味着有着同样手艺的前辈,都有权利教导。

社会继替有个极大的弊端,那就是扼杀天赋,父亲的职业就是自己的职业,想要做其他工作,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一是因为不流动,所以看不到其他职业;二是长辈不会允许。

“乡土社会并非绝对静止,在缓慢的变化中,在“社会继替”中产生长老权力,长老权力也是在社会继替中壮大。如果社会变动得慢,长老权力也就更有势力。”

现代社会少有继替,因为是在不断变动中发展的。这样的社会能够拥有长老权利的人怕是只有父母,即使这样,所拥有的权力也有限。

“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的,要它变的原因是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

乡土社会变化缓慢,所以不容易发生大的变动,流血事件。

“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社会是安定的。”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长老代表传统,遵守传统也就可以无违于父之教。”

其实说儒家束缚了人,不如说乡土社会需要儒家,是那样的社会环境创造了儒家。

“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如果所传递的文化已经失效,根本也就失去了教化的意义。“反对”在这种关系里是不发生的。”

“领导阶层能够追上社会变迁,就不用革命,少了混乱,乡土社会没有反对。横暴权力同样没有反对,是反抗。新旧交替时,能引领众人时产生了时事权力,时事权力的反对是对一件事的不同答案,是对垒。”

“长老依靠加入注释维系权力,而注释的变动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

理论与现实分离,保留了各自的面子。

“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歪曲的。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

现代社会同样如此,面对父母、师长、领导,有时不想顺从,又无法做到彻底违逆,就难免产生阳奉阴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