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解析

这一篇,同样是孟子阐述他关于“人性本善”这一观点的基本依据。他提出了一个直接论证:“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以此为据,他对“不忍人之心”展开了论述。“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如果说,上一篇“人性本善”,孟子以人心为善作为前提,由心善而推导出性善的观点。本篇中,孟子则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心,推导出他施行仁政的根源,从而告诉人们,人心是一切政治作为的基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具体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发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在这里强调,四心是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没有这四心,就不能称之为人。孟子认为,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四心、四端也是生而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