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林先生认为,人们钟情于“(落)木(叶)”这一意象,而少用或不用“树(叶)”意象,关键在于一个“木”字。这个“木”字具有两个艺术特征,一是“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二是“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就理性来说,要明白,古代诗人钟情于“(落)木(叶)”这一意象,而少用或不用“树(叶)”意象,其背后涉及到语言的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有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