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个人的观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个人的观点:

1、子路:坦诚、鲁莽。

观点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观点释义:子路率先回答说到,我自己的理想,就是可以有一个国家,可以有一千辆的车,可以在大国之间可以周旋,然后用自己的军队,去解决人们的饥荒问题,如果可以这样做,大约也就三年了,可以让他先鲁莽行事,然后才可以知道分寸。

分析:从子路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

2、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观点原文: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观点释义:孔子问道:有什么好伤心的,每个人都有它的志向,不需要强求。曾晳:那就莫过于春天,每个人春天的服装都已经穿上,其中五六个人戴上帽子,大概有六七个陪同的筒子,大家呆在风中,沐浴阳光,大家一起唱歌,等累了,再回去。

分析: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3、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观点原文: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观点释义:冉有回答道,我现在六七十岁了,现在好像还是跟五六十岁,差不多,我追求的境界大概就是这样,大约三年,国家的百姓就可以兴旺发达,每个人都知道礼乐的教化,以等待君子的到来。

分析: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说话很有分寸。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4、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

观点原文: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观点释义:公西华回答道:问题不是在于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学习。宗教的事情,大都全都相同,我希望自己品行可以端正,可以作为一个治理天下的相。

分析: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