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读后感

张五常先生是一位极其杰出的、诺奖水平的、并且和众多大师有师生关系的大师。他的学术经验对于今天我们大学制度未来如何走具有重要的指导的意义。

这本册子是几篇文章的集合,覆盖了先生对于论文、教学制度、大学管理、学生培养等方面众多的看法。总而言之,对当面整个世界范围内以引用指数为基础的学术制度是不甚满意的,对“北京的朋友”也提出了许多的建议。

作为一名处于烟雾缭绕的评价体系的学生辈读者,大师的话语就像大雾深处的灯塔,让我不至于完全迷失。也像一名鉴宝的专家,指点我们金光闪闪的工艺品和落满灰的珍宝之间的区别。

思想者的最佳产出是可以传世的文章,中华文明的厚度举世罕见,科学不等同于科技........这些观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名大师的内心话语世界,可是像六十年代芝加哥大学那样大师云集坐而论道的盛况能否再现,就很难得到肯定的回答。

到底什么是科学思维?

百度百科的解释“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它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思维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在体系上,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于我的理解,科学是将一些事实、想法通过科学的方法论(归纳、演绎等)分析,得到一些未曾发现的观点和结论。具有科学思维,首先是要掌握科学分析一套的方法论;然后,在足够的背景知识下,通过实验、验证等手段,证明或者推翻结论,不知我理解有多少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