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分为几部分

本文分三段,一段写“乐”,二段写“痛”,三段写“悲”。乐在何处?你看,“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一乐也。兰亭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可谓二乐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三乐也。曲水流觞,可谓四乐也。饮酒作诗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谓乐之极也!这“五乐”概括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正应了“信可乐也”一句。一群文人雅士,在青山绿水间,行高雅风流之举,怎不令人羡慕?快乐之情,自不待言。

然而作者的写作用意并不在乐上。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和死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死亡一直是缠绕在文人心间的话题。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人生在世,形式各异。不管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原先自己以为欢乐的事情,在短暂的俯仰之间就变成了陈迹,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发出感慨;何况人生的长短要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要走向死亡。在作者看来,人生是多么渺小可怜!以上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的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

接下来,作者考察古人的感情,发现古人也是如此,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由此看来,人们普遍看重的是生,厌恶的是死。庄子“一死生”的观点是“虚诞”。那么,未来呢?后人看我们,也像我们看古人一样吧?人生代代相传,痛苦也代代相传,没有休止。这真可“悲”啊!这里的“悲”显然不同于上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样,“乐──痛──悲”构成了本文的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

作者记录下这次集会的作品,目的是给后人提供一个产生共鸣的依据。然而,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并不是“虚诞”“妄作”,王羲之显然没有真正理解庄子的思想。作者从眼前的美景联想到生死问题,表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思想是很多文人共有的。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越是如此,我们越是感觉到庄子所言的深刻。

本文语言清明简洁,有些已成为成语,广为使用。由于作者的思想比较含蓄,对人生的思考点到为止,因而语言有一定的跳跃性,可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