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属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适宜在气温较高时种。大棚栽培的豆角生长期短,产量高,耐低温,耐寒能力强,在我国北方露地和保护地栽培均有较大种植面积。豆角主要病害有疫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茎腐病、软腐病等14种。

一、细菌性角斑病

该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叶柄、茎基部及果实,发病初期病斑为椭圆形或近圆形,后变大变厚,边缘呈黄色。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叶柄。后期病斑上生有灰色霉层、并伴有异味,严重时腐烂。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倒茬;②避免连作;③发现发病及时拔除菌株,深埋烧毁。当豆角长到4~5片真叶时,喷施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保护。

一、细菌性角斑病

二、疫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茎蔓。叶片发病初期,先在叶片背面出现不规则形暗褐色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最后扩展成近圆圆形水渍状病斑,使整个植株枯死。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防止浇水过多和排水不良而发病;合理密植,采用行间适当密些、株间适当稀些的轮作制度来降低土壤湿度;发病初期喷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多锰锌粉剂800倍液喷淋;及时防治蚜虫、烟粉虱等昆虫引起的植株茎叶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600倍液、68%杀毒矾可湿性粉400~500倍液保护;发病严重时,可用5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二、疫病

三、霜霉病

发病特点:此病多在豆角开花期发生,受害叶片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不规则或上有黄色晕圈或褐色晕圈。主要为害叶尖和嫩叶。病菌可在叶背、老叶上形成侵染性斑点,叶片受害后易出现灰白色或灰色霉状物。该病防治方法:一是在幼苗期、开花期和结荚期喷农药防治。二是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水剂800至1000倍液、4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公斤水喷雾防治。

四、软腐病

豆角软腐病在田间主要为害花蕾、豆荚等幼嫩组织和茎蔓。常造成病株倒伏,造成烂花。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该病多发生在开花坐果和结荚后期。防治方法:采取与非茄科作物间作或间种。发病初期,用20%杀毒矾400倍液喷雾。发病严重时可用50%多霉菌素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75%马拉硫磷600倍液等喷雾防护。

四、软腐病

五、其他病害

豆角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等,主要危害叶片。蚜虫以吸食豆角果实汁液为害。蓟马危害豆角的叶、茎或花。防治方法:①及时清除病株,清除田间落果及虫蛹;②采取低温防病措施,如在开花前1-2天将温度控制在15-20℃,有利于病害的防治;③加强田间管理,结合整枝疏花疏果进行摘心、除蔓等,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植株抗逆性。在豆角开花前喷施3%阿维菌素800-1000倍液或2.5%啶虫磺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进行防治。

五、其他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