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一成语

这个成语出自汉书·陈敬仲传:“(陈)惠公数请(,意为请求)曰:‘卿欲以臣事卿,非臣不能为也。’”成语是古代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我们在读庄子·外物时,常会看到“孔子问礼,孔子曰:‘君子不器。’即比喻自己能用、善于用而不被人所限制、束缚或禁止,比喻只有自己。君子不器。’这样的一句话,在这里却成了“小人不器”最常见的一种说法,这是因为君子不可能会做这样的事,即使他做不到也可以做到,因为他能从别人那里获取信息也是没有任何障碍和限制的。

1、从成语的起源来看,成语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常会发生战争和冲突,战争对于各国而言都是很痛苦的,尤其是秦国。由于秦国地处中原地带,处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秦国当时有很多强大的国家,这些国家互相征伐并产生了许多战争。这些战争经常会对各国军队以及老百姓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人们常会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战争对老百姓和国家带来的痛苦和破坏——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或者冲突。

2、从成语的字面意思来看,“君子不器”其实是以小人为尺度,要求君子就不能做像坏人那样的人。

这里的“器”,指的是“工具”的意思,而不是说君子就像一个做器具、家具一样,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尺度。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就显得更通俗了。“器”(for)很多,像什么“独木桥”、“独木桥上走”、“独木三叠”等都是这样。但用来比喻君子的人却很少,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非器者也。君子,以正自直为直也;小人,则以邪自欺而不正焉。二者不可为其器矣。”这句话是用来指君子应该走正路才对的事情。

3、关于“君子不器”,还有一个典故可以证明这种观点: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路、蔡文姬、叔梁纥等七人皆作宾客。子路请其长女公子叔梁纥为妻。子路曰:‘为君不可与为卿耳!’蔡文姬曰:‘我闻君子之性也,与君何异?’子曰:‘与君同俗!’蔡曰:‘君子之性也!’子曰:‘其异乎!’蔡文姬曰:‘君子之性为善而恶恶为美而恶为利;君子之性恶善而善恶为杀而恶为利;夫善与者众,而恶其众也;夫恶于人者深,而恶人于人亦深;夫恶言不如之者鲜!’子路、蔡文姬皆笑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对此颇有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