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哲学命题之一。“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做”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实践和实际行动。知行关系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含两层含义,以下是对其现代意义的阐释。

1.知有行,知有行。

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不能分两部分。“知行是两个字,说一次”。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王守仁强烈反对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和知行不分,把一切道德突出地放在个人自觉的行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离不开道德意识。两者密不可分。知识必须表现为行动,而不是真正的知识。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必须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我们不行动,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识。王阳明认为:良知无所不能,自觉行动即知。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的道德意识越来越弱,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信息交易和电信诈骗层出不穷,这些都是社会道德意识缺失的表现。为此,党和政*积极倡导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播放公益广告、通过媒体传播正能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等。但是,按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光让人知道是不够的,还要进行“行”。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一方面要弘扬传统美德进行教育,另一方面要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和纠正人们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逐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意识。

2.知为行,知定行。

王阳明说:“知是做事的理念,做事是知的时间;知识是线的起点,线就是知识的成功。”。意味着道德是人类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要求行事是达到良心的时候。在道德的指导下,思想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伦理要求的行为是良心的完成。

“知”与“行”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指导思想,后者可以对前者做出反应,是前者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我们做什么,王阳明的这一思想对我们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事情的成功,都不是靠幻想,也不是靠盲目的行动,而是靠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思考,用思考指导行动,在行动中不断修正思考,比较后逐渐获得真知,做出积极的结果。引用前段时间被筛选的首富王健林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提到的“先定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赚一个亿”,人们过分关注一个亿,却忽略了王健林的真实,我想告诉年轻人的是,有好的想法和宏大的抱负就好。但是,想法要通过行动来实现,要通过小目标而不是幻想来逐渐放大。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对其现代意义的解读,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知行合一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