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地坪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南江河从地坪乡蜿蜒流过,在河上有一座远近驰名的风雨桥,又称花桥,将上寨、下寨、甘龙3个村寨连成一体。这座桥全长56米,桥面宽4.5米,桥底距日常水位近10米。桥上建有长廊和桥楼,青瓦覆盖,可挡风蔽雨,故名风雨桥。

黎平地坪风雨桥

黎平地坪风雨桥是在南江河中心用青石砌成一座桥礅,桥身置于石礅上,连接两岸,为木桁梁结构。桥梁下部分两层,各由8根合抱粗的杉木穿榫边连成一体,呈天平状向两边悬挑,各层挑出约2米,这样就巧妙地减小了空间的跨度。上部两层,各由4根粗长杉木穿榫一连成一排,架在礅岸之间,然后在其上面铺桥板和建桥廊。桥廊左右两侧有1米来高的梳齿状栏杆,靠栏杆内侧各架设一行长凳,行人可坐在凳上凭栏观景、小憩。

栏杆下面有一层向外挑出1米多的挑檐,覆盖青瓦,就象桥身长出的双翅,既美化了桥身,又可保护桥下的木结构免受雨淋桥上有一大两小3座楼。高大的中楼建在河心石礅上,五重檐四角攒尖顶,式样同侗家鼓楼相仿。底层宽出桥面,楼顶高出两端桥廊屋面约5米。顶上还安有葫芦宝顶,宝顶下有如意装饰。桥的南北两头各建有一座三重檐歇山式的侧楼,楼顶高出廊顶约3米,楼与楼之间则以长廊联接。

如果置身河面仰望这座风雨桥,桥廊的屋面有檐,廊脚下面也有檐,共两层;中楼从脚底到顶层的檐层则由5层变成7层;南北侧楼的檐层则由3层变成5层。这样虚虚实实,极尽变化的奥妙,使人不得不钦佩侗族建筑师傅的匠心独运。还有使人叹服的是整座桥的梁、柱、枋、板等木构件,全系穿榫逗扣衔接拼合,不用一钉一铆,各处严丝合缝,年长日久也未稍许松动走形,可见工艺的精湛。

黎平地坪风雨桥的桥廊顶脊上彩塑双龙抢宝、鸾凤展翅、鸳鸯比翼等图形,楼廊翼角彩塑各种珍禽异兽图形,楼顶天花板彩绘龙凤鹤牛等纹样,廊宇内侧檐下承板,彩绘历史人物故事、侗胞生产生活情景,山水、花草等壁画;中楼四柱浮雕金龙绕柱,桥头门柱镌刻楹联,其余柱子髹涂朱漆。各处雕塑、绘画无不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楼、廊的屋脊和各层构檐口涂抹白垩,与青瓦屋面相映衬,显得层次分明。

黎平地坪风雨桥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距黎平县城102公里。